希望能看到照片,或者裂缝的描述,这样可以分析的更好,要知道,裂缝跟裂缝是不同的,形状、宽度、位置、间距等等
因为没看到照片,我就主观的分析下
(1) 胶粉是没什么用的,除非添加量足够多(多到成本受不了才行);
(2) pp纤维也没什么用,不管加多少都一样,现在公认的聚丙烯纤维只是对早期的塑性收缩裂缝有好处,对后期的干燥收缩和水化收缩没什么作用。道理很简单,后期的混凝土弹性模量比pp纤维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换句话说,相同的应力下,pp纤维的应变要比混凝土大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两根皮筋中间绑上一根钢筋,可以提高皮筋的抗拉强度,因为受拉的时候钢筋先受力;反过来,两根钢筋中间绑上一根皮筋,是不会影响抗拉强度的。后期混凝土中的pp纤维,跟钢筋中的皮筋一个道理,只是更复杂一点,因为其中还包括了变形时的内耗;
(3) 钢纤维对混凝土有增强和增韧的作用,这个很多资料上都有。我跟北京市政设计院和市政公司的人聊过,北京现在桥梁伸缩缝修补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或者钢纤维混凝土来修补,也有少量是用聚合物乳液混凝土,但是一定是混凝土,而不是砂浆;
(4) 修补材料和基层混凝土的强度相差过大的话会造成两种材料刚性相差过大(通常认为混凝土强度越高韧性越差),如果面层材料的刚性过大,会受到较大的剪切荷载,此时材料的抗压强度再高也起不到作用,这种情况的力学模型也很简单,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面层修补材料对强度要求不高,韧性要求高的原因。
(5) 道路材料的受力表面上是简单的受压,但是实际上很少有混凝土路面是被压坏的,有一个交通行业的标准,对混凝土路面通车的标准是抗折强度大于5MPa,而抗压强度没有要求。修补材料的受力同样不是简单的受压,因为和基层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受力,所以修补材料还存在连续的冲击和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