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同大家探讨下纤维素醚质量

注册
2025-11-12
帖子
9
反馈
1
积分
41
QQ
377878181
微信
18621654498
大家好!
作为一个入行五年的半个老人吧,由下游采购,从客户端转为上游纤维素醚的销售,谈谈这几年的看法。

我是20年入建涂行业的,在某上市公司任职采购,其中一个采购板块就是干粉砂浆行业,当时的纤维素醚经历了抢货,涨价等一系列问题。后面22年随着市场下行,价格逐步降低,这也就导致了行业各种产品层出不穷。

简单例子,从纤维素醚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来看,一些厂家的纤维素可能它的售价都包裹不住成本,那么还在吭哧吭哧往外卖,还放账期。从客户端来看,宁愿多加些,宁愿冒着出问题的风险,也要选择一些便宜的产品,觉得用的也很好。

就是真的从逻辑上,现在市场变得很奇怪。
 
大家好!
作为一个入行五年的半个老人吧,由下游采购,从客户端转为上游纤维素醚的销售,谈谈这几年的看法。

我是20年入建涂行业的,在某上市公司任职采购,其中一个采购板块就是干粉砂浆行业,当时的纤维素醚经历了抢货,涨价等一系列问题。后面22年随着市场下行,价格逐步降低,这也就导致了行业各种产品层出不穷。

简单例子,从纤维素醚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来看,一些厂家的纤维素可能它的售价都包裹不住成本,那么还在吭哧吭哧往外卖,还放账期。从客户端来看,宁愿多加些,宁愿冒着出问题的风险,也要选择一些便宜的产品,觉得用的也很好。

就是真的从逻辑上,现在市场变得很奇怪。
客户端也没办法啊、拼价格拼不过、知名度也比不过、还能怎么办?
 
不奇怪啊,纤维素主要就是保水增稠,小厂能达到基本要求就行,灰分多的多加点。头部企业和地方品牌要求高点,对烷基含量,凝胶温度批标,改性的特点更亲睐。今年市场原因,无论大小纤维素生产商,降价都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好!
作为一个入行五年的半个老人吧,由下游采购,从客户端转为上游纤维素醚的销售,谈谈这几年的看法。

我是20年入建涂行业的,在某上市公司任职采购,其中一个采购板块就是干粉砂浆行业,当时的纤维素醚经历了抢货,涨价等一系列问题。后面22年随着市场下行,价格逐步降低,这也就导致了行业各种产品层出不穷。

简单例子,从纤维素醚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来看,一些厂家的纤维素可能它的售价都包裹不住成本,那么还在吭哧吭哧往外卖,还放账期。从客户端来看,宁愿多加些,宁愿冒着出问题的风险,也要选择一些便宜的产品,觉得用的也很好。

就是真的从逻辑上,现在市场变得很奇怪。
我举个例子,纯的与复配的纤维素醚。一样的配方原材料什么的都一样。,不一样纤维素醚,纯的18,复配的16,在灰钙腻子粉中纯的纤维素醚加量4.5公斤。,复配的4公斤。纯的第二遍批刮手感不滑爽,但是复配的倒没这个现象。这怎么回事????
 
我举个例子,纯的与复配的纤维素醚。一样的配方原材料什么的都一样。,不一样纤维素醚,纯的18,复配的16,在灰钙腻子粉中纯的纤维素醚加量4.5公斤。,复配的4公斤。纯的第二遍批刮手感不滑爽,但是复配的倒没这个现象。这怎么回事????
只能说明你用的纯的不纯。一般复配的无非增加施工性等,保水肯定会掉一点。如果真正改性的纯粉保水不会差。
 
我举个例子,纯的与复配的纤维素醚。一样的配方原材料什么的都一样。,不一样纤维素醚,纯的18,复配的16,在灰钙腻子粉中纯的纤维素醚加量4.5公斤。,复配的4公斤。纯的第二遍批刮手感不滑爽,但是复配的倒没这个现象。这怎么回事????
是因为复配的给你加进去增加手感还能降低成本的产品了,比如淀粉醚,在灰钙基体系里,淀粉醚非常不错
 
我举个例子,纯的与复配的纤维素醚。一样的配方原材料什么的都一样。,不一样纤维素醚,纯的18,复配的16,在灰钙腻子粉中纯的纤维素醚加量4.5公斤。,复配的4公斤。纯的第二遍批刮手感不滑爽,但是复配的倒没这个现象。这怎么回事????
我非常同意武汉老树,这位老师的说法。 纯品不一定真“纯”,如果你选某北区域的,大概率实入坑。 而改性的,多数实添加有利于施工的改性助剂,所以我认为,改性产品,在当下的市场,一定能解决一些厂商问题。
 
我非常同意武汉老树,这位老师的说法。 纯品不一定真“纯”,如果你选某北区域的,大概率实入坑。 而改性的,多数实添加有利于施工的改性助剂,所以我认为,改性产品,在当下的市场,一定能解决一些厂商问题。
根据本菜鸡的理解,添加助剂叫复配不叫改性,从工艺上改变了产品结构或成分才叫改性...
 
客户端也没办法啊、拼价格拼不过、知名度也比不过、还能怎么办?
当下的价格战下,成本一定要和相对质量挂钩。 如果一直用差的纤维素醚,不出问题还好,只要出一次事故,会陪个底掉。 所以我的个人看法是,质量底线还是要有,没有厂家的好坏,只有质量的好坏,靠谱的企业,稳定和强大的售后技术能力。
 
当下的价格战下,成本一定要和相对质量挂钩。 如果一直用差的纤维素醚,不出问题还好,只要出一次事故,会陪个底掉。 所以我的个人看法是,质量底线还是要有,没有厂家的好坏,只有质量的好坏,靠谱的企业,稳定和强大的售后技术能力。
没出大事之前老板们都是无底线的,比如几年前的“湖南拓宇”案,比如前些天塌的那个建成不到一年的大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