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玻化大砖,经验分析和实验室论证,照片和数据就不发了,辛苦做出来的。C1贴400*800.600*1200的玻化砖可以贴,人为破坏下,基本面是大面积掉落,背面沾了一点点瓷砖胶,和光面区别不大。目前实验结果是不行,不知道论坛里给位同行有没有这种瓷砖胶。
你突然来个牛背很牛,大幅度超越颠覆性超越其它所有品牌,很令人怀疑结论,它的原材料或者加工,有大幅超越其它家的可能吗纯玻化大砖,经验分析和实验室论证,照片和数据就不发了,辛苦做出来的。C1贴400*800.600*1200的玻化砖可以贴,人为破坏下,基本面是大面积掉落,背面沾了一点点瓷砖胶,和光面区别不大。
C2,贴同样的砖,破坏面不会大面积掉落,属于小块掉落,背面平均数据大概沾了57%有效面。
拉拔实验中,C1贴玻化砖数据基本上在0.2-0.7左右.C2在0.5-1.1左右。
使用市面上各大品牌瓷砖胶全部对比过,马贝C2表现最好,有效面98%以上,敲不动,拉拔数据在1.1-1.6之间。其他品牌和我们做出来区别不是很大。
你这个说的比较通俗易懂的,其实在最早547的执行标准里面有横向剪切力的标准的,后面看大家都过不了,所以后面的547执行标准里面就没有了。我做应用的,每年遇到这个问题非常多,每次都费劲巴拉的解释。
有一次我去参加了一个胶行业的培训,理解了一点其中的原理。双组分就不说了,就说单组份。我可以说任何一款单组份背胶的打砸效果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瓷砖胶都要好,不管是C1还是C2。现在市面上最好的一类单组份背胶拉拔强度大概在1个兆帕,普通的可能就在0.6甚至更低。而且单组份背胶的拉拔数据很稳定。瓷砖胶就不一样了,相信各位大佬做的瓷砖胶强度都能轻松达到1个兆帕以上吧。为什么打砸差距这么大呢?其实我觉得这有点类似力和功的关系,单组份是柔性的,有更大位移量,有位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打砸能量,打砸其实就是做功嘛,柔性的背胶就像弹簧。但是瓷砖胶直接粘贴瓷砖就是一个纯刚性体系,界面间肯定是个薄弱层,只有界面的粘接强度大于瓷砖胶的本体强度的时候打砸效果才会好,我觉得至少要稳定达到2.5-3个兆帕以上。所以想要瓷砖胶打砸效果好就两个大方向。降低本体强度,同时也能降低收缩,要么就努力提高粘接强度,但是好像单纯的提高粘接强度,瓷砖胶收缩会更大(我不是研发,没做过配方哈)
虽然我们公司不提倡单组份背胶,但是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单组份背胶,很多人说用打砸来评判粘接不科学,我但觉得其实挺科学的,哈哈。单组份的耐候耐水再上一个台阶的话,我觉得是一种很牛逼的产品。虽然现在很多大厂都在往双组分转,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单组份利润下降很多,另一方面就是性能方面的提升这几年不明显。
你说的很好我做应用的,每年遇到这个问题非常多,每次都费劲巴拉的解释。
有一次我去参加了一个胶行业的培训,理解了一点其中的原理。双组分就不说了,就说单组份。我可以说任何一款单组份背胶的打砸效果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瓷砖胶都要好,不管是C1还是C2。现在市面上最好的一类单组份背胶拉拔强度大概在1个兆帕,普通的可能就在0.6甚至更低。而且单组份背胶的拉拔数据很稳定。瓷砖胶就不一样了,相信各位大佬做的瓷砖胶强度都能轻松达到1个兆帕以上吧。为什么打砸差距这么大呢?其实我觉得这有点类似力和功的关系,单组份是柔性的,有更大位移量,有位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打砸能量,打砸其实就是做功嘛,柔性的背胶就像弹簧。但是瓷砖胶直接粘贴瓷砖就是一个纯刚性体系,界面间肯定是个薄弱层,只有界面的粘接强度大于瓷砖胶的本体强度的时候打砸效果才会好,我觉得至少要稳定达到2.5-3个兆帕以上。所以想要瓷砖胶打砸效果好就两个大方向。降低本体强度,同时也能降低收缩,要么就努力提高粘接强度,但是好像单纯的提高粘接强度,瓷砖胶收缩会更大(我不是研发,没做过配方哈)
虽然我们公司不提倡单组份背胶,但是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单组份背胶,很多人说用打砸来评判粘接不科学,我但觉得其实挺科学的,哈哈。单组份的耐候耐水再上一个台阶的话,我觉得是一种很牛逼的产品。虽然现在很多大厂都在往双组分转,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单组份利润下降很多,另一方面就是性能方面的提升这几年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