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本网站。如果您忘记登录密码,请点击找回密码本网站不收费,没有VIP,非赢利,资源分享仅供学习。

如何进行企业的内部培训(技术篇)

浅谈企业的技术创新

浅谈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都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产品开发,而是源自市场和消费者心智调查和启发后的深度研究后贴近市场的创新。
不能直达消费者心智的产品或者创新品类,不能形成拳头产品或者创造利润产品,这样的开发不过是换换包装、调调斤两的积木拼接,是不能解决产品变成商品,甚至是高利润商品的搭桥的。
这里我将新产品或者新服务描述为“搭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消费者心智中明显的或者潜在的渴求,才是我们创新的蓝海,新产品、新品类不是蓝海。比如,在消费者使用非数码相机之前,一定遇到这样的麻烦,每次照相必须购买成卷的胶片,然后将每一次照相的底片必须封闭在这个胶片的暗箱中,最怕就是曝光,然后每卷胶片也不过是36片(最多抢不到40),而且要经常换卷。同时不是专业的,很难自己冲洗已成像的胶卷,成为清晰度高的胶片,从买胶卷到从洗印部取回满意的或不满意的照片过程,就只有按快门的那一刻是具有自动性、主动的满足感,整个过程都是被胁迫的被动。这样就存在一个心智蓝海——能够随意拍照、按序排列、先睹为快、人意删减、自主选印的照相模式,而这一切现在看起来,一个数码相机就完全满足了。当时数码相机的创始人柯达企业没有很好地启动这个市场,没有去认真琢磨消费者这块心智蓝海。相反,富士和其他日本企业正是利用消费者心智这片蓝海,直接进入后,普通相机这块已经在萎缩的心智红海渐渐地变成了死海。
最符合企业发展机产品开发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呢?或者说如何进行产品开发呢。
当然了,任何一个产品的开发都要遵循这样的过程,认真分析市场情况(分析自己或着竞争对手或者竞争产品)——发现市场机会(找寻消费者心智蓝海)——建立产品开发线路板(也就是按照市场需求特点建立的产品要素)——找寻相应的插件(也就是符合产品需要特点的原料)——锁定产品特点或长处(焊牢线路板)——包装外壳或美化产品外表(市场推广策划)——小批量重点投放市场(试反应)——再次找到产品缺陷或强化沟通桥梁——正式投放。
这里我用一个线路板、器件、焊接,形容技术部门开发过程。后面的基本上是修整过程,由市场部、销售部、技术部共同完成。
这就是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这些过程我也是简单地进行罗列,真正的细化,我就不想一一说明了,因为我会在以后的专题中对每一个过程进行详解。
技术开发绝对不是技术部一个部门关起门来的自说自话,也不是市场部道听途说后的凭空臆想。而是公司全员的智慧碰撞,而是公司善于利用社会资源,能够合理选取复合需要插件,在符合市场的线路板上进行有效插入焊牢的过程。
发现消费者心智中的蓝海,是产品能否进入市场,迅速占领这块高地的关键所在,后面的所有个过程,虽然更繁琐,更需要耐心,但是,投入和付出的最终目的就是的到市场的认可。
 
以上这篇文章是我在www.emkt.com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
这是我对产品创新的看法和观点。
其实就装饰砂浆类产品甚至干混系列产品的研究而言,技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和神秘的东西了。
唯一神秘和秘密的就是对两方面的把握:
1、你的开发到底是自说自话还是立足于市场。
2、如何将你的知识、资源、综合能力体现在你的产品配方设计、产品卖点的发掘与展现。
所以,一切的新产品开发一定要先研究你要如何撬动你的目标客户的心智蓝海,而不是你的心智蓝海。因为需要你提供的不是你设定的产品,而是顾客内心真正需要。
 
倒逼法——确定经销商会议主题
——与某涂料企业总经理谈话记录
刚好有一个学术研讨会在绿城南宁召开,我有幸作为特邀代表前去交流涂料相关的生产、配方设计、卖点设定、消费者心智蓝海找寻等等内容。
晚上我被某涂料企业老总邀约在一全国知名咖啡连锁餐饮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在进行必要的应酬和寒暄之后,我们进入了主题。如何开好本年度的经销商大会。
张总拿出一份资料交个我看,让我提一下意见。
这是一份“2009——2010年度经销商大会”会议议程的详单。 我看了大约2分钟,可以说是一种走马观花似的观看。其实,这样的大会我也经历过好多次,也曾帮助一些企业做过这样的方案,所以,我重点看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本案的主题:是否看得见、感受得到、感受得深,能够吸引人。甚至适不适合。
2、版块的设置:能否体现主题,能否让人感到层次清晰、逐层递进。
3、气氛的带动:包括有人气的人员组织、有人气的活动安排、有明显的主题宣讲。
4、目的和过程的协调。如果仅仅是为了召集所有的经销商过来,见见面、聚聚餐也就罢了,如果牵涉到来年的目标和任务指标的签订,就不能没有指向性。
稍稍看了之后,我将整套资料回还了张总,面无表情。
张总非常着急,连忙问:
张总:李工,有什么问题吗?
笔者:你说呢?
张总:我准备了两晚上,应该把想到的都想了,应该没有问题吧。
笔者:恰恰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张总:啊。不会吧!
笔者:很多时候,我们都这样想问题的。因为都是采用一种顺推的方法来进行过程设置,比如开发产品,比如设定会议议程等等。这本来没有错,比如说要吃饭了,我们应该按程式完成准备工作,并为整个过程设定计划步骤。但是如果你这次经销商大会,就仅仅是让你的经销商来你这里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也就罢了。你的目的是这吗?
张总:当然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是我的衣食本源,我的企业发展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我能够跟他们一起分享克服困难环境下的飞速增长的快乐。但我的最大的目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为了促进和激励他们,让他们能够将他们的未来和公司的战车成为列车,一个动车组。
笔者:太好了。动车组——让每一节都具有动力,火车头的动力和方向是关键,各个车厢也是主推乃至主推动力。
张总:好像有点意思。动车组,我偶尔一句话也好像冥冥之中牵涉了本会议的主题耶。
笔者:很好。现在我可以给你的经销商大会安排一个简单的评语了。离题万里、缺乏气氛、主旨不明,版块不清,带动性不强。30分勉勉强。
张总:这么低?不会吧,我们公司会议都通过了呀。
笔者: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纳粹,为什么会有疯狂的德国、疯狂的日本和意大利。甚至后来诞生了顽强的英国、激情的美国,战斗力弥强的苏俄和中国。
张总:二次大战不是一个劫难吗?
笔者:是。但是我这里不是说二次大战,而是探究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会冲动,人会疯狂。这也是经销商大会所需要的某些元素。
张总:这点我倒没有怎么考虑?
张总连忙给我续了一杯咖啡,又递给我一支烟,我摆摆手,意思我不会。他点上了烟,陷入了沉思。我也暂时给他一些时间思索,并迅速整理一下我的思路。直到张总抽完那支烟,抬头有些疑惑地看着我。我才开始继续给他答案。
笔者:因为希特勒疯了,写出了《我的奋斗》,到处做宣导,结果是德国的上层疯了,德国的民众现在国内疯了,开始寻仇,找犹太人“复仇”,好像最后意犹未尽,要出国剿灭更多的犹太人,突然发现全世界就德国人种最纯,于是要改造全世界,然后,北欧疯了,欧陆疯了、世界也疯了。这才是问题所在。于是,纳粹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国人,到轴心国。然后,接着传染给英国,苏俄、美国等等,因为对付疯人,你只有以疯治疯。
张总:这个道理好像有点意思。这跟经销商大会有什么关系。
笔者:(我笑笑,抿了口咖啡)。我问你,每一次购买行为,到底是理智占主导还是感性占主导。
张总:这?
笔者:再换句话说,购买东西的次数(记住次数不是总价值),到底是女人多还是男人多。
张总:女人。女人总会觉得自己差一件衣服、一双鞋子。
笔者:为什么呢?因为女人比男人更缺乏理性,容易受气氛环境的引导,容易轻易做决定。其实,不光是女人,人也一样。男人仅仅比女人多一点理性而已。
张总:哦。
笔者:好了,这就是经销商大会(不论是招商确定加盟还是搞好客情订立新年业务量)最需要的元素——气氛。让每个经销商忘记困难,忘记自己的环境,只有冲动。这就是会议最需要的东西。
张总:好像我明白了一点。您继续说。
笔者:这就是我常说的,倒逼法,让你的会议目的更明确,让你的会议议题更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让会议中心火起来,版块更明确。
张总:是这么一个意思。
笔者:好我现在跟你理一下倒推思路。然后就可以确定你整个会议进程了。首先,你先确定要干什么?拣最主要的说,只要一个。
张总:给经销商派任务。让他们非常高兴的接受,往年你不知道压任务下去有多难,晚上我们分成几组,到凌晨3点还在每个房间讨价还价。
笔者:就是了。会议议题或者中心一定要慑人心魄,不同凡响。你原来的议题:让房间更美丽,更环保。好像不是对经销商说的。这你可以印制一本红宝书,写给每个店给每个人员去看。但是对本次会议冲击力不太大。
张总:也是。
笔者:这个呢?因为今天我第一次跟你交流,也暂时没有很好的口号给你。你们也可以举办一个头脑风暴,好好想一想。口号喊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句口号,当时喊出来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紧绷这根弦,忘记经济困难,到处都“于无声处听惊雷”,“树欲静而风不止”,饿着肚子闹革命。厉害吧。典型的毛泽东思想精髓。
张总:您也要好好替我谋划谋划。想象该用什么口号。
笔者:能够让经销商看到他来年的机会,能够让经销商热血沸腾,能够让人“疯起来”,尽可能地去想。
张总:我懂了。
接着,我们就会议议题,会议版块设定、会议人员的选择、专家、官员的约请,演讲内容的设定。包括一些带动会议气氛的方法、甚至小游戏的安排,全员参与的要求等等,做了一些探讨。
倒逼法,让经销商会议主题更明确、更具有侵略性。
经销商会议需要气场,最需要的是气氛、气氛、还是气氛。
这是我发表在一个重要经济论坛上的文章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二次创业
——给某企业老总的一封信节选

今天我正在洽谈一个关于印花涂料的大单。就在南宁。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有明确的产品指向和产品的真实卖点。才能找到真正的市场立足点,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我看了贵公司的原来版的说明书,真的放在哪里都不出奇,没有什么崭新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
这不说是工程接单了,要是进行经销商引入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你们目前必须清理两件事或者做好两方面工作:
1、好的产品体系、好的产品品种——有得卖
2、完善的市场服务方案或者说经销商加盟服务手册的编撰。这两点非常之重要。然后就是将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强化。
当然了我去了你们公司之后,需要完善的地方的确很多。也都是我能力之所及。
比如公司的整体改造,形象、公司的管理体系、产品内容的划定(低端保量、高端有特色的产品创造利润)、包装重新检定、宣传的有效整合、各个层面人员的从业教育(生产员工、中层经理的职责划定、业务能力的培育与提高等等)。这都是一个比较巨大的过程。
……
其实,我在梧州接的一个单比你们的还要大
就是将一个非常大的经贸公司设立一个创利部门,然后以这个为核心,打包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司,最后形成一个可复制、可以引入外来风险投资的方案组合,最后谋求整体上市。
所以,不能简单地看产品,要将产品组合进入一个创业板块,或者一个吸金板块。
其实,你们公司在我眼里其实只是一个空壳,请原谅我如此称谓。但是壳也有好坏之分,我认为你们公司的壳还算是非常优质的。这首先有两条:
1、就是干净。不会因为太多的掣肘而造成合作的困难。(本身没有太多的账面问题,个人观点。人员也不算是太复杂,因为我可以感觉得到。产品不多,库存风险也不是很大。)
2、就是你们的接受度我认为还可以。这才是我真正下定决心和你们一起共同二次创业的根本原因。
先从你们的产品聊起:
我去了你们公司,可能下周也要跟你和你从南宁一家印刷设计公司人员前来我这里探讨你们公司产品宣传手册编写过程。
这里面有两个必须要做的事情:
1、 用最突出的方式,编写好产品手册。我当时建议你们采用STA公司的那份说明书作为模板,进行仿制。现在我仍然建议你这么做。如何让你的产品手册成为一个能够一眼就让人感觉得到你的与众不同,醒目才是关键。
2、 在编写产品手册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做产品的重新规制。该突出的就突出,该删减的就删减,该归类的就归类,该扩充的就扩充……比如镂印、印花、质感等产品就是贵公司必须要做的、至少是需要考虑的。
还有就是公司如何进行日后工作的事情,比如如何进行专卖店制?如何招聘、培训营销人员?如何对贵公司的管理层级进行有效划定和规制?如何进行年度或者首次招商活动——经销商大会的组织、筹划等等?如何有效设计一个吸金模板,将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创业模块?等等。都是贵公司需要做的。
也许你们会问:为什么不选择我现在服务的公司呢?
其实,不从思想上接受,我不会太多介入的,顶多就是帮助开发一些必要的产品和做些我职责所至的事情。因为,在别人面前我成了搅局者,破坏的力量。与其做,不如等待。
因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企业暂时红火而选择,而是看是否能够适应整个过程的改造。还有就是整体的改造方案和制度能否有效有步骤的实施。
思想上认可,技术上可行,行动上统一,步调上的一致。才能够完成革新的过程。
 
不好意思,出现了乱码。我的观点就是:
不要再沉迷过去的所谓思路,要敢于否定自己。大胆引入全新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
 
楼主写的东西不能说不好但是也不能说很棒,我只是有两个问题尚有疑问:1、楼主似乎对大家的批评和建议显得很抵触,把姿态摆的很高。所以我纳闷一个深谙企业管理之道的为何用这样的态度面对大家的争论?2、企业管理已经有很多牛人的研究和理论,比如KPI……。而楼主的文章的很多内容一直围绕某一产品的技术改革或者正确的研发思路展开。于是我困惑,正如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品控等的关系。企业管理的概念很大,而产品研发思路的概念却更加具体。似乎不能将技术研发的管理或者思路的讨论定性为企业管理的优劣指标。而且我认为产品研发更多的是企业战略层面的东西。
 
谢谢你提出的观点。
但是,我并不赞同你的观点。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该行业的特质,比如干混砂浆行业、腻子粉行业等等,如果你仅仅从管理层面来讲或者其他层面说的话,也许你仅仅关注的是理论方面的东西,可以这么简单地说吧,企业战略层面的东西是写给人看的,而不是实际操作或者说实际操作不算是很强的东西。宏大的东西难道就适合本公司吗?非也。任何一个方案的设计和设定,不太需要高瞻远瞩,而需要直接的面对。很多企业遇到的也仅仅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不应该是全部的,也就是说,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或者企业,你赞同吧?我们写书的目的不是宣导某种长篇巨著,而是能够应时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以这么说吧,我要是接到一个案子(帮助企业解决某个问题),首先不是要多企业进行颠覆,而是合宜的整改,只有不对了,才会找到你。
你要认真地研读我写的很多东西,这里面从各个层面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有,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品开发,如何将产品卖点给鲜明地表达出来,比如如何将市场推广与有效的市场运作方案相结合等等。
这多东西,你说,哪一个不是切中企业要害,不过是有些企业需要的东西不同罢了。
你以为自己懂得很多,有自信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也不能因为自己长得很英俊就否定全世界能够映照你缺憾的镜子的有效性吧?
所以,镜子的存在不是为了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帮助你发现你未曾看到的部分,然后对照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就够了,你想得到所有的答案,想得到更专业、甚至更专家的建言。未必有点太奢望,每天三省吾身,有镜子的存在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不是吗?
对了,你对我对所有的建议有所漠视感到不解,请原谅。这并不是我要回答你的,关键是,有没有诚心,是我考核的重要内容,我有没有时间回答所有的问题呢?实际上我并没有。
我在我的回复中已经讲到了这点。因为我手中的“案子”太多。
已经给很多企业进行相应的服务,我也不能太多透露我服务的内容,因为我在服务的过程中首先就签有合约,不能太多透露服务企业的相关细节,包括企业名称、方案细节、解决程度等等。
还有就是,很多人也不过是对一些根本不是很重要的内容进行无指向的提问,对这样的回答,我不能一一回复,因为,帮助人是我最喜欢做的。但是,帮助也要找愿意接受我帮助的人。
我要对那些愿意接受帮助人负责。解放全人类是口号,要解放的首先是能够接受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群吧?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再一次请那些没有得到我认真回答的朋友们原谅,也许我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一般都按照不是诚心请教处理了。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帮助几个企业进行企业再造方面的工作。
说句心里话,这样的工作其实应该更早一些时候进行的,很多人往往是要到了危难时刻才想到寻求外部帮助,我记得魏惠文王跟扁鹊有过一次对话。我用现代版的语言进行一次复述:
魏惠文王对扁鹊说:听说你们家里兄弟三人都是医术高超之人。你能不能告诉我,谁的水平最高。
扁鹊:我大哥第一、二哥第二,我的医术在其中最差。
文王:啊,可是你的名气最大呀?
扁鹊:是呀。
文王:为什么?
扁鹊:我大哥往往能够发现人即将得病之前的有些症候,也就是说,在人亚健康的时候,就进行有效调理,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回复到自然健康状态。顶多让人觉得是一个保健医生。我二哥在人得小病的时候,及时发现,就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法诊治,根本不会让人觉察到自己很痛苦的时候,就让他进入健康状态了。我呢?一般是大病的时候,才会想到我,而我有时候就能解决重大的疑难病症。给人感觉就像住院部的主治大夫。
文王:这样呀。
这个故事其实也告诉我们,当人得大病的时候,往往才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这个时候,身体的抵抗机能是十分虚弱的,能够购买或者请到高手诊治的条件往往也是东挪西借过来的,指望着妙手回春。但是,重病不仅仅是输氧、强心针能解决的。也需要调理,要不然会耗散真元。企业不也是一样吗?
其实,多一个来自其他朋友的眼光来感触、体验、分析你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比如,产品组成、产品设计问题,企业管理,企业存在的人事纠结问题;营销方向的把握,营销策略的不清晰不精准等等问题。不管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存在。
但是很多人往往因为自己一直身处其中,并未真正有勇气或者有跳出企业过分溺爱(自己的儿子嘛)的感受去领悟,自然,也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是感觉到了,也很难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往往会用都是自己人,都是曾经患难的弟兄而得过且过。往往这个时候就是重大病症发亏之源。
所以,企业一定要随时引进外部的人员进行有效识别、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让企业永远处于健康状态,或者经常进行有效体检,保证重大危险的发生不是更好吗?
企业学校,对企业进行有效咨询、评判、随时体检是必须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不存在问题,但是只要企业能够随时进行有效的自检、随时校正前行的方向。这样就能保证企业健康有效地向前行进!
 
企业发展正道——定慧下定位的完成
作者感言:这些天一直关注定位方面的文章,感触颇多,很想写些什么,但是一直觉得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案例和佐证,于是总是将这样的想法闷在心里,不是别的原因,我想必须让定位真正发挥作用的方法,应该是定慧下定位的正确理解和达成。
“菩提本无树,何来惹尘埃。”在我心目当中一直记得这样的一句谶语。世上往往太在意尘埃,而不是去先关注自己本心。就像佛释道三家各自关注的主要世界对象一样,都能够最终解释世界发展中的某某冥冥启示。
我更加想说的就是,世界现在有几个非常大的陷阱和混沌很容易让人迷惘。
一是:资讯来源太快、太广。这往往导致我们无法作出决定之前就犯迷糊,甚至不知不觉地被诱引到某个自己并不熟悉的环境中。其中最为明显的有两种,骗子的设局巧妙与几乎强大,自己无法辨别,导致自己深陷其中;更多的却是文过其实的宣传和广告或隐藏着层层迷障的所谓“繁荣”,让我们砰然陷入其中,进入自己不太清楚、明白的经营或生产环节。
二是:我们看到的冰山,永远是水面上的一部分。冰山下面未见的部分竟然有90%以上,我们见不到,这没有关系,但是这个时候往往我们会因为有迅速上升的定位理念,就将自己的大船靠上冰山。我记得郎咸平先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们见到的都是假的,我们所理解的都是错的。”我这里不去评价这句话的对与错,但是我要传递给大家一个这样的概念,慧的存在,内照于心,冷观旁瞧,很是重要。我们切切不必为周围的人有人暂时获得成功,觉得自己比他/她强,就盲目靠上冰山。美的冰山,下可能充斥无限风险。因为他们成功是否是真实的,他们具有的某些条件你是否能够发觉或感受,因为你见到的并不是他们的全部,况且等你上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机会少了,你的成功概率还有多少呢?
三是: “比”的不正确性。很多人喜欢类比,这点跟上面一条有点关联,比如我的资源大于某某资源,我的能力大于某某人的能力。但是大家知道不?一旦你不是投入个人的专卖店,凡事亲力亲为,你比的就不再是个人的力量了,而是组合团队的能力。再有你认识的人,在你心中永远是按照你的比评标准进行的,而且是你能够收集到的表面数据和印象而已,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这不被公开的东西,你能发觉或发现吗?时间变了,你们的距离和互相观看的窗口,是不是清澈透底?“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要谈定位,大学生一毕业就说定位,甚至还没有毕业就说自己要在三两年内成为大企业CEO;一个刚刚成立企业就信誓旦旦地说要向行业龙头挑战。或者定位于自己的目标是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采用跟随战术,多少年后超越他。
记得我在对几个大学生进行选聘的时候,抛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各自说说,我应该是你们未来的目标(我是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你们认为,多少年能够超越我?
他们都信心满满。答案:三年、五年都有,最长的是十年。
他们不是来自清华或者北大的学子,我对他们的理想都表示了赞赏,但是,我在这里却将他们打入了“另册”。原因很简单,他们都太自负,有定位,但没有一个能够具有我心中更看重的“慧”。
后来,我在结束对话之后,对他们说,给我三十分钟的时间我给你们即兴做一次演讲。
演讲中,我第一时间告诉他们,你们知道么?刚才我的提问其实是一个陷阱。我知道无论你们回答什么样的赶超时间,你们都回答错了。
我没有马上解释这样的问题,而是将我手下的笔记本打开,上面有一个我学习留下的文档,这是我三个月内收录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上朋友们的大作,已经累计五十多万字,今天写到了一百多万字了。还把《中国经济出版社》、博锐、《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等专业报纸刊物、编辑部,直接对我的邀约写稿的文档,展示在他们面前,当然,包括我在emkt上写的一些文章也让他们赏读。
“我现在水平比你们高,你们认不认可?”我提问,得到赞同之后,又说,“现在我应该在地位和学识上远远超过你们,没错吧。”
“好,现在,你们能不能告诉我,超越前者的条件是什么?”我问。
“比前者速度更快,或者前者已经戛然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你们说对吧?”我没有时间等他们回答了。
“我现在每天光是手写录入一万字的各类专业文章,用心、脑、手,还包括存,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一万字,你们现在做了没有?做到了没有?其他我就不多谈了。”
他们都愕然不已,没想到我在工作二十多年以后,仍然如此孜孜以求地学习。答案自然显而易见。
“你们超越我?无论是三年、五年、乃至十年,按照你们现在学习态度,而且我有如此具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你们根本达不到我这样的水准,承认吧?”
“现在,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你们在回答我抛出的应试题目的时候,用具体的年限都是错误的了。比如赶超一个你根本无法超越的对象,你显示出来是一个不够心理成熟和理性的自负。假如,我是一个洗脚上田的农夫,你们又缺乏必要的自信。所以,具体年限的答案都是被否定的。”
“具体而正确的回答的是——我认为,贵公司招的不是专家,而是一个虔心的学习者,我到这里就是向前辈、向专家学习的,然后不断增加自己的能力,我相信,我很快会以我的学习态度,在知识面的扩展上,在工作能力的适应上,超越公司对我的希望。”
很多企业也在我前去辅导的时候,跟我大谈“定位”。说自己到底应该是坚持优质低价产品原则呢?还是优质产品、更优服务完成产品升级呢?也就是定位在“高端”还是“低端”的问题。
我说,高端和低端都没有错,但是“无端”就是大错特错了。任何企业都不能不内省,不去检省自己所处的环境、个人或组织的能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稳固性,喜欢跨界,盲目采用更为华丽、更为刺激的动作(包括跨业经营、不关联创新等等),这都是很危险的。也就是“无端”的风险。
以上事例都说明一个道理,定位不是问题,问题就是要先有“定慧”。
慧于心,才能明于身,才能利于行。
慧,就是首先要具有筛网,滤去哪些不可能或者非常难以企及的事情和想法,让资讯减少,选择减少。再接着,要学会“扫”,就是扫除心中过大的欲望,让欲望接近现实,接近你能够达成的目标,远大的目标不是因为你定的多高就有多高,而是,你不断达成小目标的累积的结果。
定慧下的定位才是人或企业前进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有慧的人,定位才会更清晰。记住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的:“人们需要的不是机会,而是要学会拒绝诱惑。”
在这一方面,山东春都是反例,他们无端做加法,结果失败。万科王石是正例,他们正确做减法,却更成功。
 
语言真是。。。 呵呵,他的意思是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浅薄,不是不敬之意
 
楼主说这么多,可以用“做正确的事情与正确的做事情”来进行归纳吧?不管是老板还是打工者,如果能够事事做到这样,那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了。理论很美好,真正落到实处还是非常难的,制订者能做到不表示执行者能明晓,有的时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市场讯息万变,客户性格迥异,执行者不能灵活应变,都是白费蜡。中国现今腐败烂透,共党也意识到问题严重,可有办法吗?破旧迎新?太痛苦。小修小补?不管用。道理都是这样的。
 
后退
顶部